海洋环境科学
   
 
· 论文发表时滞提示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2018年 37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8-05-10

调查与研究
技术与方法
综述
调查与研究
321 叶志林, 曹洁茹, 吴霓, 江天久
温度,光照和盐度对产麻痹性贝类毒素藻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为探究温度、光照和盐度对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藻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本文选取了4株产麻痹性贝毒的藻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香港株(ATHK)、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imum)台湾株(AMSY)、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南海株(ACSY)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防城巷株(GCFC))在不同光照(60、120和200 μmol/(m2·s))、温度(16、22和28℃)和盐度(25、30和35)条件下生长及产毒的变化。结果显示,22℃最适宜4株藻的生长。低温可促进PSP的产生,除GCFC外,其余3株藻的单位细胞产毒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ATHK和AMSY的生长与光照正相关。AMSY和GCFC的单位藻细胞产毒量与光照强度正相关,光照为120 μmol/(m2·s)时ATHK和ACSY产毒量最高,弱光均不利于4种藻产毒。盐度30条件下ATHK,AMSY和GCFC长势较好,高盐度(盐度35)促进ACSY的生长。ATHK的单位细胞产毒量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AMSY和ACSY在高盐和低盐条件下产毒量均较大,GCFC则在盐度为30条件下产毒量最高。
2018 Vol. 37 (3): 321-325,348 [摘要] ( 1797 ) [HTML] ( ) PDF (2075 KB)  
326 何世钧, 周媛媛, 张婷, 朱吉光, 何培民
基于主导因子的绿潮灾害预测方法研究
为寻求基于主导因子的绿潮灾害预测方法,在以2014年南黄海绿潮遥感监测覆盖面积数据的平均增长速率为依据划分阶段的基础上,建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权重计算模型分析影响绿潮扩散的气候因子的权重变化,给出主导因子的权重交点和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使用2015年监测数据验证该方法所得结果,误差为1.8%~7%。结果表明,温度与浪高均值比在形成期小于7,快速增长期为4~6,平稳期为5~7,消亡期大于7,雾霾的平均增长速率差分在形成期大于2或小于-2,快速增长期为-3~2,平稳期为-1~1,消亡期接近0。
2018 Vol. 37 (3): 326-331 [摘要] ( 1536 ) [HTML] ( ) PDF (2152 KB)  
332 马婉捷, 王小冬, 王艳
海洋尖尾藻选择性摄食研究
异养甲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摄食者,在海洋碳循环和营养再生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选择异养甲藻的代表物种—海洋尖尾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喂食单种食物和混合食物,分析食物粒径和种类对异养甲藻摄食率、生长速率和细胞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尖尾藻摄食的食物种类多样性高,隶属于穗鞭藻、定鞭藻、绿藻、硅藻和褐藻等门类的7种藻种均可被其摄食。海洋尖尾藻的摄食明显依赖于食物颗粒的体积,粒径显著影响了海洋尖尾藻的摄食率、生长率和细胞体积。能够被海洋尖尾藻摄食的浮游植物粒径范围在为2~128 μm,但是海洋尖尾藻对粒径为7.4~13 μm的土生杜氏藻、赤潮异弯藻和威氏海链藻的摄食率最高,并且摄食后生长速率和细胞体积最大。粒径为2~4.5 μm的抑食金球藻、赫氏颗石藻、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和粒径为128 μm的布氏双尾藻显著降低了海洋尖尾藻的摄食率。当存在其他食物可供选择摄食时,海洋尖尾藻不再摄食布氏双尾藻。由于摄食行为的粒径选择性,异养甲藻可能对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和种群动态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2018 Vol. 37 (3): 332-337 [摘要] ( 1388 ) [HTML] ( ) PDF (1647 KB)  
338 王红玉, 冯瑞琪, 刘洪艳
菌株Enterococcus sp.Y025利用海带水解液生长及产絮凝性质分析
利用盐酸和硫酸分别对海带进行预处理,通过测定还原糖得率及葡萄糖含量,分析海带水解效率。结果表明,盐酸浓度为1%时,海带还原糖得率为24.16%,葡萄糖含量达到0.32 mg/mL,海带水解效率较高。在不添加K2HPO4和KH2PO4等磷酸盐时,产絮凝菌株Y025(Genbank号为:KX950932)在不同海带水解液体积比(20%、40%、60%、80%和100%)培养条件下,都能够生长并具有产絮凝性质。海带水解液体积比为80%时,菌株Y025具有最高产絮凝率(52.91%)。菌株Enterococcus sp.Y025能够利用海带水解液生长并具有产絮凝性质,这为探究生物絮凝剂的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8 Vol. 37 (3): 338-342 [摘要] ( 1431 ) [HTML] ( ) PDF (1317 KB)  
343 梁大勇, 丁立, 王小冬, 王艳
化学信息对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换的调控
棕囊藻(Phaeocystis)在全球海域广泛分布,可以引起大规模的有害藻华,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及经济损失。棕囊藻具有复杂的异型生活史,游离的单细胞和囊体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但是关于生活史转换调控机制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的浮游动物释放的化学信息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囊体形成的影响,力图从摄食防御的角度理解和阐明棕囊藻生活史的转换机制。研究表明,当球形棕囊藻与安氏伪镖水蚤的化学信息接触后,游动单细胞数量减少,囊体数量和直径显著提高;与游仆虫的化学信息接触后,游动单细胞数量增多,但囊体直径和数量显著降低。不同浮游动物释放的化学信息可能诱导球形棕囊藻采取不同的防御策略:较大囊体的形成以阻碍较大粒径桡足类的摄食,而应对较小粒径的纤毛虫,形成较小的囊体即足以抵御摄食。棕囊藻对不同摄食者采取特异性防御策略,有效减少摄食死亡率,有助于形成藻华,从而影响海洋食物链结构和功能。
2018 Vol. 37 (3): 343-348 [摘要] ( 1407 ) [HTML] ( ) PDF (1287 KB)  
349 王辉, 李建龙, 张洪海, 杨桂朋
冬季黄海西部海域气溶胶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的化学组成与特性研究
基于2012年初冬采集的黄海西部海域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样品(TSP),分析其中主要水溶性离子(Cl-、NO3-、SO42-、Na+、K+、NH4+、Mg2+、Ca2+)及甲基磺酸盐(CH3SO3-,MSA)的浓度水平及化学特性,并探讨人为活动对近海大气气溶胶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气溶胶中二次离子(非海盐硫酸盐nss-SO42-、NO3-和NH4+)浓度最高,占到总测定离子浓度的69.4%。同时发现Cl-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富集,富集因子平均值为34.6%。气溶胶样品中的MSA浓度水平较低,平均值仅为0.014±0.012 μg/m3。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海盐硫酸盐(ss-SO42-)对总SO42-的贡献率仅为7.3%,生源硫酸盐对nss-SO42-的贡献率为5.0%,说明人为活动输入是中国黄海大气气溶胶中SO42-的主要来源。另外,气溶胶中NO3-占无机氮的比例为62.56%~83.03%。
2018 Vol. 37 (3): 349-355 [摘要] ( 1478 ) [HTML] ( ) PDF (1750 KB)  
356 刘紫玟, 魏雪馨, 许运凯, 葛振鸣, 王东启
盐度对长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
盐度对河口湿地甲烷气体的产生与排放影响重大。为揭示海水入侵对河口湿地CH4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在2016年4~10月期间对崇明东滩芦苇群落CH4气体的排放通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H4排放总体表现出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的季节变化规律;排放通量在0.19~7.68 mg/(m2·h)间波动,4~10月这半年内平均排放通量为3.41 mg/(m2·h)。在一定范围内,较高的盐度抑制CH4的产生与排放,较低的盐度不足以对CH4产生抑制作用,甚至会促进CH4的产生;在高盐环境下,CH4排放通量与盐度呈现出显著的对数负相关关系。在芦苇群落生长旺盛的初期(4~6月),CH4排放通量与温度、光照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在芦苇生长后期(7~10月)则呈现负相关关系。
2018 Vol. 37 (3): 356-361,388 [摘要] ( 1514 ) [HTML] ( ) PDF (1377 KB)  
362 罗洪添, 王庆, 沈卓, 杨宇峰
南澳海域龙须菜和篮子鱼重金属含量及食用安全分析
大型海藻龙须菜能吸收营养盐,改善养殖海区水质,同时还可被直接食用并作为鲍及篮子鱼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饵料。为调查大型海藻和篮子鱼的食用风险,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采集南澳岛深澳湾养殖海域龙须菜栽培区、鱼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过渡区和对照海域不同功能区样品。结果显示,龙须菜能富集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但不同季节富集能力(BCF)不同,富集能力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分别为Cr(2.45×105)、Zn(1.67×105)、Pb(1.14×105)和Cd(0.16×105)。调查海域篮子鱼Cd(0.045×10-6~2.916×10-6),Cr(0.57×10-6~49.185×10-6)和Pb(0.12×10-6~1.452×10-6)含量均超过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龙须菜和篮子鱼非消化器官的生物放大因子(BMF)均较低,表明篮子鱼非消化器官对重金属的吸附主要来源于海水。研究结果表明,龙须菜和篮子鱼体内Cd、Cr和Pb含量分别超过了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中的蔬菜和鱼类食用安全标准,因此,龙须菜及篮子鱼的食用安全应引起关注。
2018 Vol. 37 (3): 362-368 [摘要] ( 1616 ) [HTML] ( ) PDF (14344 KB)  
369 安明梅, 王益鸣, 郑爱榕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对长江口的柱状沉积物进行了总磷测定,并运用SEDEX方法分析了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5种形态磷的含量和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柱状样沉积物不同站位各种形态磷的垂直分布各不相同,由表至底呈现多种分布状态,与沉积环境、沉积后的成岩作用有关。长江口柱状样沉积物有机磷的降解速率常数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有机磷的降解主要发生在沉积物表层和次表层。2个柱状样沉积物中氮磷比远低于16∶1,说明长江口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的磷主要来自陆源。对柱状样的年代分析表明,总磷含量随年代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性,长江口总磷含量的髙值与长江较大输沙量的年份具有一致性。
2018 Vol. 37 (3): 369-376 [摘要] ( 1457 ) [HTML] ( ) PDF (1572 KB)  
377 刘瑀, 赵新达, 方志强, 李颖, 张旭峰
基于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的黄渤海刺参产地溯源的研究
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仪(GC-C-IRMS)测定黄渤海区域不同地区(辽宁、山东)刺参氨基酸的相对含量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以这些指标作为海参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测定结果显示,脯氨酸(F=4.13)、亮氨酸(F=9.08)、酪氨酸(F=8.78)的相对含量在两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氨基酸相对含量做降维处理后未能将两地海参做出明显区分;辽宁刺参氨基酸的δ13C值范围是-24.54‰~-11.87‰,山东刺参氨基酸的δ13C值范围是-27.36‰~-16.42‰,二者之间多数氨基酸的δ13C值呈现显著差异,选取其中的两种氨基酸Tyr和Ser的δ13C值作为指标,可明显区分二者。结果表明氨基酸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相比于其相对含量是作为区分辽宁、山东刺参更准确的指标。相关结论能为氨基酸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应用于刺参产地溯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18 Vol. 37 (3): 377-382 [摘要] ( 1562 ) [HTML] ( ) PDF (1230 KB)  
383 石海莹, 吕宇波, 冯朝材
海南岛典型岸段侵蚀现状及特征分析
海南岛四周以自然岸线为主,其中砂质岸线占岸线总长度的43.1%,极易遭受侵蚀,海岸侵蚀造成的海岸坍塌、岸线后退造成的大片土地资源及滩涂流失、海防林损毁等在海南岛四周沿岸均有发生。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多年监测资料,选出七处典型侵蚀岸段,对各岸段海岸侵蚀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海南岛不同岸段的侵蚀主导因素各不相同,主要为河口冲刷侵蚀型、热带气旋浪潮影响侵蚀型、人工构筑物影响侵蚀型和自然水动力与地形配合侵蚀型四种类型,同时根据监测资料对各岸段海岸侵蚀强度进行评价。
2018 Vol. 37 (3): 383-388 [摘要] ( 1491 ) [HTML] ( ) PDF (12503 KB)  
389 柯丽娜, 董颖娜, 庞琳, 杜家伟
1995~2015年锦州湾海域围填海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为探究锦州湾海域围填海的空间开发及利用程度,选取了1995~2015年间的5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对该区域围填海的空间利用结构、利用水平、动态度及质心转移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锦州湾海域空间开发利用活动类型多样,但结构规模不均衡,总围填海面积由1995年的2756.93 hm2增加到2015年的7234.70 hm2,以中部海域港口用海增加面积最大,南部海域围填未开发用海次之。(2)在空间利用水平方面,中部海域人工岸线比例最高,北部海域变化不大,南部海域在2010年以后增长较快;用海类型多样性指数方面,中部海域在2005年前较高,用海类型较合理,2010年及以后不断下降,北部海域波动较小,南部海域呈缓慢上升趋势。(3)围填海利用的动态度方面,北部海域港口用海动态度最高,达到5%;中部海域,围填养殖用海动态度变化最大,为7.54%;南部海域围填未开发利用动态度为5.94%。(4)围填海的空间质心转移方面,1995~2015年间围填海质心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说明锦州湾海域的围填海开发逐渐向东南迁移。
2018 Vol. 37 (3): 389-395 [摘要] ( 1401 ) [HTML] ( ) PDF (2549 KB)  
396 霍达, 刘萍, 李一鸣, 刘利华, 陆恒, 郭丛笑, 李连星, 乔之怡
独流减河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浮游生物在水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为了揭示独流减河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研究于2015年5月和8月对独流减河8个站位浮游生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8种,浮游动物10种。5月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3.32×105/L,8月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1.36×106/L,5月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64.40 ind/L,8月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8.65 ind/L。(2)环境因子方面,5月的平均溶解氧为12.30 mg/L,8月的平均溶解氧为6.69 mg/L。5月的平均盐度为32.70,8月的平均盐度为33.29。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和总氮平均水平为8月高于5月。调查期间氮元素主要以硝酸态存在,8月氨态氮元素向硝酸态转化。(3)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亚硝酸盐是影响浮游生物丰度及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高溶解氧利于桡足类浮游动物和绿藻生长,高温不利于桡足类浮游动物和绿藻的生长,而高温更适合蓝藻的生长。
2018 Vol. 37 (3): 396-402 [摘要] ( 1778 ) [HTML] ( ) PDF (2817 KB)  
403 张晨, 和庆, 张灏祺, 徐佳艳, 何培民, 李娟英
江苏沿海浒苔中重金属含量及食用风险分析
在测定江苏沿海浒苔中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对浒苔食用安全和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为浒苔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行途径。实验采用无火焰石墨炉法和原子荧光法对江苏沿海地区浒苔样品中5种重金属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其潜在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浒苔中5种重金属均有检出,Cu、Cd、Cr、Pb和A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7.01~10.85)×10-6、(0.61~1.77)×10-6、(3.97~9.39)×10-6、(1.34~4.74)×10-6和(0.78~1.66)×10-6(干重)。与相关报道相比,浒苔中Cu含量较低,Cd含量较高。Pb的含量超出国标22%~322%之间,As仅有一个点超出标准10.6%。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浒苔中的重金属可能与沿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密切相关。浒苔安全与食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多种重金属带来的健康风险皆低于5.0×10-5/a,近海捕捞的浒苔食用安全性较高。因此,目前江苏沿海重金属污染不会对市民食用浒苔带来健康风险。
2018 Vol. 37 (3): 403-408 [摘要] ( 1425 ) [HTML] ( ) PDF (2613 KB)  
409 窦明, 左军成, 陈美香, 左常圣, 林春霏, 吴亚男
大洋山围垦工程对邻近海域环境的影响
利用FVCOM三维海洋数值模型,模拟嵊泗大洋山围垦工程建设填海前后的流场及泥沙运动,对该工程附近海域潮流及各层泥沙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围垦实施后,工程位置西侧及东南侧海域涨、落急潮流减弱、泥沙浓度减小,影响范围主要位于离岸0.26 km以内海域,以外海域潮流和泥沙场格局基本不变;工程东南侧缓流区可能会出现轻微淤积,西侧前沿可能存在冲刷。
2018 Vol. 37 (3): 409-417,447 [摘要] ( 1332 ) [HTML] ( ) PDF (38688 KB)  
418 臧昆鹏, 周凌晞, 刘云松, 程巳阳
春季中国近海海表大气中六氟化硫的分布特征
基于2017年春季黄-东海航次,在我国南黄海和东海海域开展了海表大气中六氟化硫离散采样和测定工作。结果显示,观测期间,黄-东海海表大气中六氟化硫摩尔分数范围为(9.5~14.0)×10-12,平均值为(10.5±1.3)×10-12,总体呈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结合现场风速和风向数据及后向轨迹模拟计算分析可得,受短距离和低空陆源气团输送的主导影响,东海东北部和西南部六氟化硫摩尔分数较高。受长距离或来自太平洋地区气团输送的主导影响,南黄海和东海西北部及东南部海表大气六氟化硫摩尔分数较低且分布均匀。本研究所获数据和结论将有助于更深入准确地研究本海域其他大气成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调控机制。
2018 Vol. 37 (3): 418-423 [摘要] ( 1487 ) [HTML] ( ) PDF (5291 KB)  
424 吴健生, 王伟
基于HJ-1影像和环境变量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以深圳海域为例
叶绿素a的浓度能够表征海域富营养化状况,是反映海洋环境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以深圳海域为研究区,基于环境一号卫星遥感影像和实测叶绿素a浓度数据,将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核密度、距港口航道的距离和距海水增养殖区的距离作为环境变量,在Matlab平台中分别构建了基于环境一号卫星四个波段反射率为输入参数的误差逆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及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环境变量的误差逆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以检验环境变量的引入能否提高叶绿素a浓度的反演精度,并对其输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环境变量的引入能较大地提高误差逆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的反演精度,且引入环境变量的误差逆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均方误差和验证均方误差分别为4.71 μg/L和3.50 μg/L,均优于原始误差逆向传播模型的10.98 μg/L和12.61 μg/L;(2)引入环境变量的误差逆向传播模型的框架如下:输入层为7个变量,分别为蓝光波段反射率、绿光波段反射率、红光波段反射率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核密度、距港口航道的距离和距海水增养殖区的距离;隐含层节点数为5个;输出层为叶绿素a的浓度;(3)叶绿素a的浓度对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核密度的变化最敏感,其次分别是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红光波段反射率、距港口航道距离、蓝光波段反射率、绿光波段反射率和距海水增养殖区的距离。
2018 Vol. 37 (3): 424-431 [摘要] ( 1535 ) [HTML] ( ) PDF (6646 KB)  
技术与方法
432 涂振顺, 黄玥, 黄金良, 杨顺良, 罗美雪
海岸建筑后退线设置方法与实践研究
海岸建筑后退线设置是保护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保障海岸区域建筑安全及维护海岸景观的重要规划手段。本文以龙海市海岸带为研究对象,考虑海岸侵蚀、海洋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龙海市不同岸线类海岸建筑后退线的距离,为海岸带空间规划提供基础依据。结果确定龙海市不同岸线类型的海岸建筑后退线的距离分别为砂质岸线240 m、淤泥质岸线240 m、基岩岸线30 m、生物岸线220 m、人工岸线30 m。
2018 Vol. 37 (3): 432-437 [摘要] ( 1667 ) [HTML] ( ) PDF (4309 KB)  
438 魏计房, 邓春梅, 张馨星, 王荣元, 王伟, 杨朋金, 张蒙蒙
海水中40K的γ能谱分析方法
利用高纯锗γ谱仪对海水中的40K含量进行了直接测量。基于LabSOCS无源效率刻度技术,得出最大探测效率对应的样品最佳几何外形和参数,使得海水样品中的40K含量分析在3 h内便可以完成且样品净计数的相对标准误差小于10%。同其他分析方法相比,γ能谱分析法影响因素少、无需任何前处理且测量过程简单,因此在海洋辐射环境本底调查工作中作为一种替代方法值得推广。
2018 Vol. 37 (3): 438-443 [摘要] ( 1494 ) [HTML] ( ) PDF (1343 KB)  
444 韩爱青, 蔡悦荫, 宫玮, 闫吉顺, 赵全民
海域价格指数及其应用研究
编制海域价格指数是研究海域价格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创新的构建了海域价格指数方法体系,并对其计算模型进行了建设填海造地用海的实证分析,设想建立海域价格监测体系并依托我国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实现海域价格指数的编制及应用。
2018 Vol. 37 (3): 444-447 [摘要] ( 1385 ) [HTML] ( ) PDF (1123 KB)  
448 邓芳芳, 林武辉, 林静, 余雯, 李奕良, 于涛
海水中90Sr测量的国际比对研究
为了检验并提高海水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的分析水平,本研究利用二(2-乙基己基)磷酸(HDEHP)萃取-β计数法参与201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的海水90Sr活度分析国际比对活动,测量结果与IAEA给定的参考值一致。国际比对活动证明本方法测定海水样品中90Sr的结果可靠,且具有较低的检出限(0.14 Bq/m3)。本方法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标准HJ815-2016的重要补充,同时为今后海水90Sr的国家标准的建立打下基础,以满足我国滨海核电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海水90Sr分析需求。
2018 Vol. 37 (3): 448-451,463 [摘要] ( 1500 ) [HTML] ( ) PDF (480 KB)  
452 林雨霏, 杨阳, 王国善, 马莉, 高祥, 周媛媛
浒苔绿潮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方法构建
本文借鉴了自然灾害相关损失评估方法和思路,立足于浒苔绿潮的影响对象,以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原则,从海水养殖、滨海旅游、海上交通、工业取排水、灾害应急管理和海洋生态影响几方面构建损失调查与评估方法,为浒苔绿潮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参考。
2018 Vol. 37 (3): 452-456 [摘要] ( 1614 ) [HTML] ( ) PDF (908 KB)  
457 王甜甜, 刘强
基于BAS-BP模型的风暴潮灾害损失预测
风暴潮灾害是中国沿海地区最严重的灾害之一,近年来由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均占海洋灾害总损失的90%以上,因此构建一个简单准确的损失预估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现有风暴潮灾害研究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天牛须搜索(beetle antennae search)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将其应用到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预评估中。本文收集了福建省1994~2016年记录比较完善的29个风暴潮灾害损失数据,建立风暴潮灾害损失预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指标因子进行预处理,消除数据冗余信息对预测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与标准BP神经网络相比新模型有效避免了网络陷入局部极小值的可能,且与常规优化算法相比,克服了训练时间长、收敛速度慢的缺点,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预测精度。
2018 Vol. 37 (3): 457-463 [摘要] ( 1500 ) [HTML] ( ) PDF (2680 KB)  
464 李飞, 金茹, 苏岫, 赵建华, 宋德瑞
围填海生态干扰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围填海作为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其实施过程伴随着较强的生态环境干扰。面对围填海持续活跃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双重压力,科学识别围填海活动的生态干扰度,对有效实施海域资源环境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围填海活动干扰强度和区域生态敏感度定量评估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围填海生态干扰度综合评价模型,并以2016年辽宁省新增围填海为例,对围填海活动生态干扰度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新增围填海生态干扰度区域差异显著,生态干扰度指数在0到2.35之间,高度干扰类型的围填海有8个,分布在锦州南部沿岸、大连西部金州湾、大连东部沿岸和丹东沿岸;中度干扰类型的围填海13个,在锦州、盘锦和大连沿海均有分布。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围填海活动的生态干扰度进行定量评估,可为围填海活动的监督管理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2018 Vol. 37 (3): 464-469,474 [摘要] ( 1503 ) [HTML] ( ) PDF (9811 KB)  
综述
470 赵欣园, 于晓磊, 滕丽华, 王趁义, 郭炜超
盐生植物修复海水养殖尾水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尾水排放量日益增加,目前已超过了陆源入海污水的排放量,并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因此对养殖尾水修复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盐生植物修复海水养殖尾水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其修复能力及修复机理,并总结了盐生植物在净化海水养殖尾水中需关注的问题,展望了该净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2018 Vol. 37 (3): 470-474 [摘要] ( 1612 ) [HTML] ( ) PDF (1153 KB)  
475 高阳, 冯喆, 许学工, 段晓峰, 崔艳智
国际海洋保护区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建立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以及欧洲-大西洋公海海洋保护区的案例分析,概括了国外海洋保护区在体系完善、管理实践和协作维护等方面的经验。合格的海洋保护区管理机构需要有效的指导、监督及管理,应具备专业性、执行力和稳定性。对我国的启示:在国家层面上,需要一个经过充分研究制定的海洋保护区系统规划,对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应立法确立。沿海省份要配合国家系统落实本省辖区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也可以建立省级海洋保护区,并就特殊保护目标申请上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具体的海洋保护区应做好保护区管理规划和日常管理工作。地方社区可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地域风俗传承等方式,培养地方性人才直接参与保护区管理。
2018 Vol. 37 (3): 475-480 [摘要] ( 1455 ) [HTML] ( ) PDF (1222 KB)  
友情链接: 国家海洋局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中国知网  
版权所有 © 2012 《海洋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河口区凌河街42号(116023)  电话0411-84783126   E-mail:hyhjkx@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