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科学
   
 
· 论文发表时滞提示
            更多    
作者投稿系统
作者查稿系统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远程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下载中心
更多...     
 
 
2018年 37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8-03-10

调查与研究
技术与方法
综述
调查与研究
161 陈雨, 张菁, 江天久
广东省沿海脂溶性贝类毒素的分布特征
为了弄清广东省沿海脂溶性贝类毒素的分布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间采自广东省沿海5个地区(汕头南澳、汕尾、深圳大鹏澳、珠海、阳江闸坡)的贝类样品进行了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采集的43种贝类,174个样品中共检测出5类脂溶性贝毒,分别为OA、AZAs、GYM、YTXs和PTXs类,毒素含量普遍较低且均未超标。广东省沿海的脂溶性贝类毒素存在地域性、季节性和贝种间差异。在地域上,OA、AZAs和YTXs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三类毒素的检出率和平均含量均以粤东的汕头南澳最高。GYM和PTXs的地域性差异不显著。在季节上,OA的检出率在秋季最高,PTXs的检出率和平均含量均以春季最高。AZAs、GYM和YTXs则无季节性差异。在同一海域,贝体中毒素的含量及检出率也因贝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2018 Vol. 37 (2): 161-167 [摘要] ( 1381 ) [HTML] ( ) PDF (1165 KB)  
168 王晓杰, 连丞, 降瑞婵, 吕宇涛
海洋酸化对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耳石形态和成分的影响
海洋酸化导致海水中碳酸钙(CaCO3)的饱和度下降,对海洋钙化生物影响较大。某些鱼类,如海水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内耳中具有钙质的耳石,可能对海洋酸化敏感。海洋酸化对幼鱼耳石发育影响已有报道,但成鱼耳石的形态和化学组成是否受到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模拟未来100~300 a的近岸海域可能的酸化水平,研究其对海水青鳉鱼成鱼耳石形态及主要元素成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高浓度CO2(980 ppm、2900 ppm和4850 ppm)的酸化水体中养殖青鳉鱼成鱼45 d,青鳉鱼体长和体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内耳中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的形状,包括耳石表面积和圆趋近率,没有受到酸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水体中CO2浓度升高,矢耳石的重量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2900 ppm和4850 ppm高浓度组矢耳石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在2900 ppm酸化处理组中,左右耳石不对称性趋势明显。而且,酸化处理组中,实验鱼耳石中C元素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高浓度CO2酸化海水对青鳉鱼成鱼的耳石形态和成分的影响,可能干扰其听觉,并对捕食、防御敌害等听觉相关行为造成影响。
2018 Vol. 37 (2): 168-174 [摘要] ( 1519 ) [HTML] ( ) PDF (1869 KB)  
175 赵昕, 赵锐, 陈镐
基于NSBM-Malmquist模型的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在海洋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双重背景下,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为明晰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时空格局,文章应用NSBM-Malmquist模型评估海洋经济在绿色经济效率的效率值,然后运用空间计量分布图等方法,分别从一维和二维视角分析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海洋环境治理效率的提高;海洋经济绿色效率增长幅度受限,海洋经济技术进步指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术倒退现象;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呈现出以"高中低效率增长更迭变化、中高增长区域占主导、由北向南逐步升高"为特征的时空分布格局。
2018 Vol. 37 (2): 175-181 [摘要] ( 1332 ) [HTML] ( ) PDF (1363 KB)  
182 李兆新, 董晓, 吴蒙蒙, 孙晓杰, 彭吉星, 邢丽红, 郭萌萌, 潘明轩
黄海桑沟湾养殖区海水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残留状况
渔业养殖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造成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微生物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桑沟湾养殖区海水及养殖水产品中17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残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养殖区海水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出率高达52.94%,含量水平介于ND~32.48 ng/L。不同的鱼类养殖区域海水中喹诺酮类药物含量差别较大,且浓度大小依次为为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区 > 黑鲪(Sebastes schlegelii)养殖区 >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养殖区。科普示范养殖区海水中喹诺酮类最高浓度范围与牙鲆养殖区相近,而近岸码头非养殖区海水中喹诺酮类检出率和残留浓度最低,表明桑沟湾海水中抗生素残留可能受水产养殖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桑沟湾养殖区鱼肉中喹诺酮残留量远小于国家安全限量。
2018 Vol. 37 (2): 182-186,192 [摘要] ( 1392 ) [HTML] ( ) PDF (1290 KB)  
187 甘居利, 古小莉, 李刘冬, 吕晓瑜, 贾晓平
广东沿岸海域牡蛎和鱼虾中石油烃的残留与风险评估
为探讨石油污染对广东沿岸海域水产品食用安全的影响,探索建立了石油残留风险分级方法,用荧光法测定了2001~2010年广东沿岸海域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石油烃,推测了同期该海域鱼虾石油烃残留水平。结果表明,牡蛎体石油烃含量(按湿重计)为<0.2×10-6~36×10-6,不会产生石油气味。平均含量9.4×10-6在国内沿岸海域牡蛎体中属较低水平,但高于本海域1989~1992年6.7×10-6的平均含量。石油烃在99.3%的牡蛎样本中检出,在16.7%的样本中达到或略超过我国15×10-6的限量值。牡蛎体石油烃年均含量、超标率在2001~2006年均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之后略有上升,在珠江口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区牡蛎中上升更明显。推测该海域鱼虾石油烃含量大多低于15×10-6,较高者一般不超过30×10-6,超标或产生石油气味的风险极小。
2018 Vol. 37 (2): 187-192 [摘要] ( 1284 ) [HTML] ( ) PDF (1241 KB)  
193 刘伟峰, 刘大海, 李晓璇, 刘芳明, 邢文秀
海域使用金与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的关系辨析
厘清海域使用金与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的关系,是实现海域资源价格合理反映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的前提。通过解析海域使用金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的内涵,从费用构成、评估指标和评估范围等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交集,现行的海域使用金中的海域自然属性改变附加金属于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成本范畴,但远不足以反映其全部;当前公众不断提及的海洋生态损失补偿金的量值等于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的全部;国家已征收的海洋生物资源损失补偿费和海洋工程排污费(环境保护税)均是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成本的一部分,海域自然属性改变附加金与前者存在部分重叠,与后者相互衔接,但无交集。为科学确定海域资源价格,建议充实海域使用金中的海域自然属性改变附加金,归并海洋生物资源损失补偿费,同时明确与环境保护税的界限。
2018 Vol. 37 (2): 193-198 [摘要] ( 1402 ) [HTML] ( ) PDF (1228 KB)  
199 席英玉
泥蚶对砷的积累效应及风险评价
通过对2013年12月到2015年6月养殖的泥蚶做跟踪调查,约每5个月采集一次样品进行总砷和无机砷的测定,计算泥蚶中总砷和无机砷的积累效应,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泥蚶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对总砷的积累较强,呈正相关关系,对无机砷的积累整个过程无明显变化;泥蚶的肥满度与总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无机砷含量无显著关系。按照《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进行评价,除苗蚶外均受到总砷的污染,按照《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泥蚶均未受到无机砷的污染。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无机砷为15 μg/kg·bw。泥蚶中无机砷的每周评估摄入量(estimated weekly intake,EWI)值均小于PTWI,仅占PTWI的5.5%~6.2%,其消费引起的潜在致癌风险均为可接受风险。
2018 Vol. 37 (2): 199-206 [摘要] ( 1379 ) [HTML] ( ) PDF (1335 KB)  
207 张腾飞, 颜天, 张清春, 李晓东, 周名江
几种典型有害藻对皱纹盘鲍急性毒性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为更好地了解有害藻华对鲍的影响及其原因,本文选择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ferens)4种典型有害藻,开展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急性毒性及其成体抗氧化酶活性研究。研究发现,米氏凯伦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均可致皱纹盘鲍幼虫、幼鲍和成体死亡。在米氏凯伦藻藻华现场密度下(5000/mL),皱纹盘鲍幼虫的致死效应最显著,96 h时的存活率为4.7%。暴露在4000/mL藻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中,96 h时幼虫存活率为25.5%,暴露在10000/mL藻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中,48 h时幼鲍和成体存活率降至3.3%和6.7%。东海原甲藻和抑食金球藻对幼鲍和成鲍没有急性毒性影响,但能够降低皱纹盘鲍幼虫的存活率。米氏凯伦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能够抑制皱纹盘鲍鳃的SOD酶活性和CAT酶活性、肝胰组织的SOD酶活性和GSH-Px酶活性,对皱纹盘鲍免疫系统造成损伤,而东海原甲藻和抑食金球藻对鲍体内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米氏凯伦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藻华能对鲍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威胁,东海原甲藻和抑食金球藻藻华可对鲍的资源补充存在不利影响。
2018 Vol. 37 (2): 207-214 [摘要] ( 1463 ) [HTML] ( ) PDF (1796 KB)  
215 张偲, 陈晓华, 谭丽菊, 王江涛
纳米TiO2对中肋骨条藻和杜氏盐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其进入海洋环境的风险,目前急需探明纳米材料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本文选用常见的纳米TiO2 (nano-TiO2)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进行微藻的生长抑制实验,测定微藻叶绿素的含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探究了nano-TiO2对两种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的毒性效应。同时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微藻对nano-TiO2的吸附作用,并初步研究了nano-TiO2的沉降效应。结果表明,nano-TiO2对海洋微藻S.costatumD.salina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均有抑制,且对两种微藻的毒性大小相似;nano-TiO2会被微藻吸附,对微藻产生氧化损伤,抑制微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是nano-TiO2对微藻产生毒性的主要原因;因nano-TiO2在实验介质中会发生沉降,实际所有实验结果均在低于原设定浓度下获得。
2018 Vol. 37 (2): 215-220,227 [摘要] ( 1418 ) [HTML] ( ) PDF (3999 KB)  
221 王志富, 丰卫华, 许恒韬, 陈悦, 郑芳琴, 陈立红
不同无机氮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氮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O3-N更适于锥状斯氏藻的生长,而NH4-N更容易被藻细胞吸收。两种不同氮源对于锥状斯氏藻单位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都表现为随着氮浓度升高而降低。但不同种氮源的影响在不同氮浓度、不同生长期时有差异,如90 μM的NH4-N在藻类的指数生长期能促进抗氧化酶活性,10 μM的NH4-N在藻类生长的平台期期能促进抗氧化酶活性,而相同浓度的NO3-N没有这种作用,其他生长期时两种氮源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别不大。这可能和锥状斯氏藻对NH4-N的优先利用有关。
2018 Vol. 37 (2): 221-227 [摘要] ( 1390 ) [HTML] ( ) PDF (1286 KB)  
228 吴培枫, 韩光耀, 谢丽玲, 黄锦源, 唐开铭, 卢金桓
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对东海原甲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急性毒性检验
为探究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的作用机制及其发酵产物安全性,测定了在该菌作用下东海原甲藻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同时对发酵产物进行了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当东海原甲藻细胞在受到溶藻菌DH-e的无菌滤液处理后,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会急剧上升,随着藻细胞抗氧化系统激活,藻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增强;溶藻菌发酵产物在96 h内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 > 100 mg/L,发酵产物最大剂量5 000 mg/kg·bw下小鼠14 d的死亡率为0,半致死剂量LD50 > 5 000 mg/kg·bw,由实验结果看见溶藻菌Halomona Sp.DH-e发酵产物属低毒或无毒物质。
2018 Vol. 37 (2): 228-232 [摘要] ( 1414 ) [HTML] ( ) PDF (1657 KB)  
233 曲亮, 卢羽洁, 杨晓龙, 邵森林, 邢坤, 袁秀堂
海洋酸化对刺参碳、氮收支的影响
以东亚浅海生态系统关键种和重要经济生物——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设置380、750和1900 ppm 3个pCO2梯度(实测pH分别为8.06、7.72和7.41),研究CO2驱动的海洋酸化对刺参碳、氮收支的影响。结果显示酸化会抑制刺参对碳、氮生源要素的摄入,pH每降低1个单位,刺参摄取的碳和氮会分别减少40.28 mg/g/d和2.48 mg/g/d;粪便碳、粪便氮、呼吸碳和排泄氮均与pH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而生长碳、氮与pH无线性关系。酸化影响了刺参对碳、氮的分配模式,但用于生长的碳、氮占摄食碳、氮的比例未受影响。研究表明,刺参对海洋酸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或许与其较低的钙化程度和在自然条件下pH多变的生境中"提前适应"有关。
2018 Vol. 37 (2): 233-238 [摘要] ( 1369 ) [HTML] ( ) PDF (1081 KB)  
239 丁慧平, 马启敏, 任建新, 刘新军, 孙菲
舟山海域表层海水正构烷烃、甾萜烷特征参数研究
本文选择舟山海域作为研究对象,对舟山海域的表层海水中有机物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采集的表层海水样品,经正己烷洗脱后,旋转蒸发和氮吹浓缩定容转移至气相分析样品瓶中待GC-MS上机分析。结果表明,从正构烷烃分布来看,峰型为双峰优势碳型和后峰优势碳型,Pr、Ph丰度相对较高,可能是受到石油污染的影响。碳优势指数(CPI)均在1左右,结合Σn-Alk/C16、陆生与水生类脂物比值(TAR)、Pr/Ph、奇偶优势指数(OEP)参数,指示了舟山海域石油污染的存在。舟山海域各站位甾烷萜烷分布趋势上相似,大部分站位检出了18α(H)-奥利烷,Ts/Tm、C31αβS/(S+R))、C32αβS/(S+R))、C29αααS/(S+R))等参数指示了该区域有机物成熟度较高,可能与石油污染有关。
2018 Vol. 37 (2): 239-244 [摘要] ( 1283 ) [HTML] ( ) PDF (1342 KB)  
245 丰卫华, 钱健, 郝喆, 王志富, 许恒韬, 张冬融
闽北海域水体中溶解有机碳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为探讨闽北海域水体中溶解有机碳(DOC)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5年8月、11月、2016年2月和5月对闽北海域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该海域DOC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DOC分布与Chl a、COD、AOU、营养盐、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6年闽北海域DOC的含量范围为0.32~2.78 mg/L,均值为1.19 mg/L;季节变化上,秋季 > 夏季 > 冬季 > 春季;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逐渐降低,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各季节略有差异。DOC与Chl a、COD以及盐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与AOU和营养盐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季节影响DOC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存在一定差异。研究海域水体中DOC主要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陆地径流等因素影响,不同季节主要环境因素具有一定差异。
2018 Vol. 37 (2): 245-251 [摘要] ( 1464 ) [HTML] ( ) PDF (1787 KB)  
252 薛欢欢, 丁光辉, 张楠楠, 张晶, 陈冠群, 姚子伟, 王莹, 葛林科
大连湾表层海水全氟烷基化合物污染水平及分布研究
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作为一类新型有机污染物已被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前处理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大连湾表层海水中的17种PFASs的含量,并对其污染水平以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各站位水样中均有PFASs检出,表明大连湾普遍存在PFASs的污染,∑PFASs浓度介于8.1~13.8 ng/L之间。其中,全氟辛酸(PFOA)、全氟丁酸(PFBA)和全氟丁基磺酸(PFBS)是目前大连湾表层水体中的主要PFASs污染物。短链物质正在逐渐成为主要的PFASs污染物,需引起重视。在污染分布上,受海水稀释扩散和潮流的影响,湾内PFASs污染高于湾外;但三山岛西部PFASs污染相对偏高,潜在污染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18 Vol. 37 (2): 252-257 [摘要] ( 1401 ) [HTML] ( ) PDF (3800 KB)  
258 利晓斌, 刘妮, 唐以杰, 吴丽滨, 柯秀蓉, 徐晓慧, 钟兰香, 崔志民, 林漫如
三种红树植物落叶碎屑对海水中多环芳烃吸附作用的实验研究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含苊、菲、)浓度分别为90、900或9000 μg/L时,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不同分解状态落叶碎屑对PAHs的吸附作用。结果显示:在相同PAHs浓度下,无瓣海桑、秋茄和木榄落叶碎屑对PAHs的吸附总量差异显著(p<0.05),吸附率树种间也差异显著(p<0.05)。当海水中PAHs的浓度为90和900 μg/L时,3种红树植物落叶碎屑对PAHs的吸附率均是无瓣海桑黑叶最高,分别为32.6%和35.1%。同一树种不同分解状态落叶碎屑对PAHs的吸附规律因树种而异:秋茄棕叶和黑叶对PAHs的吸附率均随着PAH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木榄棕叶和黑叶对PAHs的吸附率均随着PAHs浓度的增加,先上升(从90 μg/L到900 μg/L),然后下降(从900 μg/L到9000 μg/L);无瓣海桑棕叶对PAHs的吸附率是随着PAH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黑叶却随着PAHs浓度的增加,吸附率先是上升,然后下降。3种红树植物同一分解状态的落叶碎屑对单个PAHs组分的吸附率规律存在差异。同一树种同一分解状态的落叶碎屑对不同PAHs组分的吸附规律也存在差异。
2018 Vol. 37 (2): 258-263 [摘要] ( 1456 ) [HTML] ( ) PDF (2974 KB)  
264 程天宇, 高郭平, 胡登辉, 黄菊, 张春玲
2016年冬末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气CO2交换特征分析
基于2016年3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剖析该海域CO2分压及相关参数的区域分布特征,估算其海-气界面CO2的交换通量,并探讨了源/汇分布特征背后的物理机制。研究表明,调查区域海表pCO2变化范围为321~575 μatm,整体呈现出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趋势。至冬季末期,海表pCO2分布主要受控于低温低盐高pCO2的河口水与高温高盐低pCO2的东海陆架水的水团混合影响,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对海表pCO2影响不大。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冬季整体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汇,通量值为-4.43±7.41 mmol/m2/d。从区域碳汇强度看来,近岸长江冲淡水区近乎与大气保持平衡,黄东海混合水区和台湾暖流区表现为大气CO2的中/强汇,是冬季末期海洋吸收大气CO2的主要贡献区域。
2018 Vol. 37 (2): 264-273 [摘要] ( 1335 ) [HTML] ( ) PDF (12544 KB)  
274 苏洁, 韩俊丽, 明红霞, 赵小慧, 石岩, 关道明, 樊景凤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土壤及沉积物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分布特征分析
以2010年中国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从新奥尔松地区采集的2个土壤和8个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培养方法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对从10个站位分离出的343株细菌进行菌落特征分析,选取47株代表性细菌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47株细菌归属于4个门,6个纲,18个属和29个种。在属水平上,芽孢杆菌纲细菌的多样性最为丰富,共6个属;在菌株数量上,γ-变形菌纲属于优势类群,共27株,分属于13个种。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可培养细菌在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河流沉积物及土壤中的种属构成存在差异,其中海洋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最为丰富,而湖泊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次之。
2018 Vol. 37 (2): 274-280,293 [摘要] ( 1366 ) [HTML] ( ) PDF (1616 KB)  
281 周天宇, 李浩帅, 简慧敏, 姚庆祯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氮形态的研究
氮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基础,不同形态的氮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可利用性。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加深该区域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认识。本研究采用改进分级浸提方法测定了2014年8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以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描绘出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海域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含量分布和变化特征也有着相应的不同。其中陆源物质输入、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以及海洋生物的丰度影响着IEF-N的分布;而CF-N分布与pH的变化密切相关;IMOF-N的含量受到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直接影响;OSF-N则与沉积物来源有关。
2018 Vol. 37 (2): 281-286 [摘要] ( 1381 ) [HTML] ( ) PDF (3952 KB)  
技术与方法
287 张明, 吕晓琪, 王军凯, 张晰
基于Sentinel-1数据波弗特海域海冰漂移检测技术研究
卫星遥感技术是目前对极区海冰监测的重要手段,随着卫星数据的不断优化,选择适合的漂移算法,提高海冰漂移检测的精度,对我国开展极区海冰运动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基于Sentinel-1遥感数据,采用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集。然后针对所得数据集采用SIFT (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特征跟踪方法,实现了对时间间隔为1 d的极区海冰漂移的速度和方向监测。最后用浮标数据对本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得漂移矢量与浮标数据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与浮标数据的平均误差比仅为8.1%,从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极区海冰漂移检测,且准确性较高。
2018 Vol. 37 (2): 287-293 [摘要] ( 1522 ) [HTML] ( ) PDF (3243 KB)  
294 韩术鑫, 王利红, 栾玲玉, 赵长盛, 李剑
基于浅层地下水特征因子构建的内梅罗指数法在东营市海水入侵评价中的应用
本文选取浅层地下水特征因子(Cl-、SO42-、TDS、γClγHCO3、SAR)作为参评因子,将内梅罗指数法应用于东营市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中。其评价结果显示,70个调查点位中高达83%的浅层地下水受到了海水入侵,其中严重入侵占比为56%。空间插值分析表明:东营市超过90%的国土面积处于严重入侵等级,海水入侵程度由南向北呈带状分布,由陆向海方向逐级增强,域内4个地下水漏斗中心区已有3个受到海水入侵影响。通过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对比以及与东营市海水入侵现状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只要筛选合适的地下水特征因子,内梅罗指数法可以用于海水入侵评价。
2018 Vol. 37 (2): 294-298,306 [摘要] ( 1269 ) [HTML] ( ) PDF (1725 KB)  
299 黄义, 齐超越, 李佳, 公维民, 张婷婷, 王思童, 刘晓星
基于诊断比值的Fisher判别法鉴定海上溢油
采用GC-FID检测分析了8种燃料油、8种中东原油、13种非中东原油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以具有地球化学意义和较强的抗风化能力的诊断比值n-C17/Pr、n-C18/Ph、Pr/Ph、LMW/HMWCPI和(n-C19+n-C20)/(n-C19~n-C22)为建模参数,对中东原油、非中东原油和燃料油进行Fisher判别。由于n-C17/Pr和n-C18/Ph间存在共线性,且燃料油的n-C17/Pr受风化影响较大,所以将其不作为建模参数。所建模型的Wilks's lambda分布所对应的P值为0,表明判别模型是有效的,模型判别准确率达到93.1%。对短期风化30d后的油样的判别准确率也能够达到93.1%,说明模型也同样适用于风化溢油的鉴别。
2018 Vol. 37 (2): 299-303 [摘要] ( 1298 ) [HTML] ( ) PDF (2199 KB)  
304 王艳洁, 孙茜, 于涛, 李莉, 姚子伟
海水中溶解氧碘量法测定结果的有效位数推算
当前海洋监测系统和环保监测系统面临着监测数据公开需求,溶解氧是环境监测的常规测项,其监测结果需要进行科学的规范性表达。有效数字能够体现测量值的可信程度,有效数字位数是测试结果规范表达的重要指标。本文详细分析"GB17378.4-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中第31章溶解氧"中的测定步骤中影响因素,对溶解氧测定结果的有效位数进行科学推断。分析表明,硫代硫酸钠浓度、硫代硫酸钠消耗体积、水样体积是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硫代硫酸钠浓度有效位数3位,硫代硫酸钠使用体积有效位数3位或4位,水样体积有效位数5位;溶解氧碘量法测定结果的有效位数,通常为3位。
2018 Vol. 37 (2): 304-306 [摘要] ( 1471 ) [HTML] ( ) PDF (932 KB)  
综述
307 陈岩, 纪崇霄, 杨桂朋
氨基酸指示海洋中有机物降解行为的研究进展
氨基酸是海洋中重要的生源有机质,它在有机碳和有机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氨基酸作为海洋有机物中的活性组分,在有机物降解过程中会被异养细菌选择性的去除,是指示海洋中有机物降解程度的灵敏指示因子。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海水中氨基酸的分类,总结了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溶解结合氨基酸(DCAA)、颗粒氨基酸(PAA)和细菌标志物D-型氨基酸的来源及生物学活性。同时归纳了有机物降解过程中氨基酸变化可归结为选择性保存、产生或者富集细菌源的物质和细菌的转化三种机理。最后本文综述了基于氨基酸的6种降解因子:溶解态氨基酸(THAA)对有机碳或有机氮贡献率(THAA-C%或THAA-N%)、降解因子(degradation index)、活性因子(reactivity index)、个体氨基酸的D/L比值、天门冬氨酸/β-丙氨酸或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Asp/β-Ala或Glu/γ-Aba)以及细菌源有机物的贡献率,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的降解阶段以及具体的应用。
2018 Vol. 37 (2): 307-313 [摘要] ( 1324 ) [HTML] ( ) PDF (1037 KB)  
314 孟书锋, 姚子伟, 刘长发, 王艳洁, 刘星, 徐恒振
浅议海洋沉积物POPs标准物质研制技术
环境标准物质是以环境监测为用途,主要以环境基质为候选物,并对其中目标污染物进行定值的一类标准物质,海洋沉积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标准物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综述了海洋沉积物POPs环境标准物质的研制技术。主要对海洋沉积物POPs标准物质研制程序如候选物、分析与定值方法及加工检验等进行了分析及论述,并对海洋沉积物POPs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进行了展望。
2018 Vol. 37 (2): 314-320 [摘要] ( 1364 ) [HTML] ( ) PDF (1145 KB)  
友情链接: 国家海洋局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中国知网  
版权所有 © 2012 《海洋环境科学》编辑部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河口区凌河街42号(116023)  电话0411-84783126   E-mail:hyhjkx@vip.126.com